深圳新闻网2025年4月27日讯(深圳特区报记者 熊子恒)优必选“天工Ultra”刚刚在北京夺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冠军;实现0.02毫米精度的越疆“万元级”协作机械臂,正为中小微企业市场打破行业成本壁垒……一大批深圳智造的机器人近日频频刷爆互联网,而他们的“娘家”,竟然都在一谷之间。
4月24日,记者驱车沿着留仙大道一路向西,在阳台山与塘朗山两道生态屏障间的这条狭长谷地,因为聚集了大量机器人产业明星企业和重要研发机构,正被赋予一个新的地名——“机器人谷”。
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想到“硅谷”。同样是高科技产业的集聚地,同样集聚了大量高校和高科技企业,太平洋东岸的“硅谷”是美国高科技中心和创新高地,而太平洋西岸的“机器人谷”,正依托产业链紧密协作、产学研深度赋能、创新环境开放包容,成长为全球科技版图中的关键一环。
“机器人谷”串珠成链
优必选、库犸、越疆、智平方、肯綮、速腾聚创……闪过车窗的一个个招牌,正在智能机器人产业界声名鹊起。
他们的身后,南方科技大学、哈尔滨工业大学(深圳)、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、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、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、深圳大学丽湖校区……比肩而立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,正加速面向前沿拓展技术边界、转化最新成果。
串联起西丽湖国际科教城、留仙洞总部基地、南山智园等重要创新节点,在这条10公里的山谷中,“高校+研究院+企业”,已形成一个稳健高效的铁三角。
“在深圳‘机器人谷’,一大批机器人企业集中汇聚,在这里,我们可以迅速实现新一代技术产品的落地应用,如此高的匹配效率增加了企业的创新底气。”帕西尼联合创始人聂相如表示,一个电路板从设计、打板到落地只需一两周,但在国外可能需要一两个月,基于扎实的制造业功底,几乎任何创意都能在深圳找到实现途径。
走进帕西尼的展示厅,记者看到已经在岗厦北枢纽“深圳之眼”人气爆棚的地铁人形安检机器人TORA-ONE,他能自动识别乘客是否携带背包、行李物品及液体,并据此实施安检分流等一系列功能,使地铁安检效率倍增。
不到4年的时间,帕西尼已经形成了传感器-灵巧手-人形机器人的多维触觉产品矩阵,触觉传感器销量做到全球第一。“帕西尼的触觉传感器,供应给一街之隔的优必选只要15分钟,‘15分钟创新圈’在‘机器人谷’已经成为现实。”聂相如说。
产学研用深度赋能
被誉为“激光雷达第一股”的速腾聚创,公司创始人邱纯鑫从求学到创业,都没有离开过这片谷地。
2014年时,邱纯鑫正在哈尔滨工业大学(深圳)做“户外移动机器人环境感知技术”的博士课题。聚焦对环境三维特征提取的算法研究,邱纯鑫萌生了“赋予机器人超越人类眼睛的感知能力”的想法。
邱纯鑫迅速将自己的研究课题商业化,在大学城创业基地的小房间里成立了速腾聚创,一把抓住智能驾驶技术浪潮迅速发展壮大,仅仅用时10年即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上市企业。
在机器人谷“出生”并成长壮大,速腾聚创今年全面披露了AI机器人战略,研发“手眼协同”解决方案,不仅让机器人通过激光雷达感知环境,还要让机器人能思考、会决策,然后做出动作完成任务。
邱纯鑫认为,背靠国内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,产学研用深度赋能,是“谷中”企业能够拔节生长的先天优势。“我们的固态激光雷达,刚刚在路对面的哈工深机电学院的激光雷达实验室完成调试,如果仅凭一个企业,很难建成这样高精尖的大型实验室。”
创新环境开放包容
作为一家起步于“机器人谷”的企业,智平方是国内最早提出并系统性研发端到端VLA的企业,是具身大模型的引领者。“我们楼下就是清华北大等中国顶尖高校,它们不仅为我们输送实习生、技术人才,清华系基金SEE Fund还是智平方早期的投资方,北京大学与我们共同成立的‘北大—智平方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’也在最近正式揭牌。”智平方创始人兼CEO郭彦东说。
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,机器人正向着具身智能的方向进步。这条崭新的赛道充满未知,在未知的道路探索离不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。
年轻、高知是机器人企业创业者普遍的特征,机器人谷中的智平方、越疆科技、云鲸智能等企业创始人都是名校毕业,自身有着扎实的技术储备,他们都有着把知识成果落地转化的强烈意愿。
但开辟新领域新赛道难以在短期内形成盈利模式,外部资本支持至关重要。深圳组建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,谋划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,加强“投贷补”联动,深入实施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应用、机器人云化协同等7项工程,推动南山等4个重点区结合产业禀赋特色,制定配套政策措施,加强要素保障供给,形成市区合力推动机器人产业创新集聚和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。
为加强产业生态培育,深圳深入实施“机器人+”应用推广行动,开展首台套重大装备扶持计划,推动智能机器人赋能新型工业化、现代服务业和超大城市治理,累计发布51个智能机器人应用示范典型案例。
郭彦东表示,机器人谷汇聚了深圳众多的机器人研发企业、高校、科研机构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,正在成为全球机器人创新的核心策源地。“相信在这片区域的赋能下,深圳将走出更多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机器人企业。”